近日,我校“党建引领+产教融合”就业工作案例在《安徽教育信息(教育强省建设)》2025年第15期刊发。作为扎根安徽的首所民办高校,学校立足区域发展需求,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走出了一条具有民办特色的就业育人新路径。

学校将就业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成立党委书记、校长双组长制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会定期研究、校院两级沟通等四项机制,以制度保障就业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制定就业工作考核激励办法,将就业成效纳入二级单位核心考核,建立“周简报、月调度、季推进”督导机制,投入就业专项经费,为就业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资源和资金保障。
针对就业结构性矛盾,学校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打造“血缘式”产业学院生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贴安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服务新兴产业专业占比达95%,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创新“1223”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课程共定、师资共组、基地共建、就业共管”,切实提升学生岗位适配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同时构建“班级—院部—学校”三级帮扶体系,为困难毕业生提供“求职补贴+岗位直推+技能辅导+心理疏导”四维帮扶,精准破解特殊群体就业难题。深化校地协同与校友反哺,2025年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50余场,提供岗位近3万个,组建“校友企业资源池”,举办优秀校友报告会等系列活动,形成良性互动。
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的高位区间,留皖率超70%,已形成“培养在安徽、就业在安徽、贡献在安徽”的良好格局。就业质量的提升带动招生工作提质增效,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近三年,应届生母校推荐度提升了6.71个百分点,毕业生服务安徽新兴产业比例近70%。学校连续三年位居艾瑞深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安徽榜首。
此次案例成功入选,既是对我校就业工作的充分肯定,亦是我校砥砺前行、再创佳绩的强大动力。未来,我校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产教融合”就业工作体系,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优化就业服务、提升就业质量,持续为安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力教育强省建设。(撰稿、摄影:吴欣蕊 编辑:夏孝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