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公开栏目  基本信息

安徽三联学院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2019-10-24   来源:安徽三联学院      点击:2032

一、五年来的工作回顾

二届一次两代会召开以来的五年,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以评促建”为主线,以“完善办学条件,夯实办学基础,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重心,全面落实“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成功举办庆祝建校20周年系列活动,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

八个方面总结五年来取得的工作成绩

(一)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更趋合理。五年来,新增18个本科专业,24个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新增艺术学、医学、法学等3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工为主,管、经、艺、文、医、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按照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学科专业集群化建设思路,初步形成了“交通安全、智能控制、数字艺术、健康养老”等4个应用型学科专业群。

学科专业建设内涵不断提升。借力“振兴计划”“质量工程”等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基础较好、优势明显和特色鲜明的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等专业建设类项目17个,改造传统专业,优化专业结构,适时停招了摄影、酒店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和12个高职高专专业。

(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索并形成了“1223”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组织了2016版、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将社会责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进一步深化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成效明显。质量工程项目累计投入经费2056.7万元,获准立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64项;省级振兴计划项目15项、质量工程项目166项、教学成果奖14项、教学研究项目67项;校级质量工程立项311项,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持续优化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出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度10余项,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单独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加强创新创业组织机构建设。2014年,学校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称号。2017年,获批省级“创业学院”。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积极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逐渐建立“学院-学校-省-国家”赛事联动机制,学科技能竞赛成果丰硕。2015年以来,学生共获国家级奖项70项,省级奖项407项。学生累计获批专利70余件,公开发表论文158篇。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7项,在全省民办高校中排名第一。2018年,我校本科生主持的“一种牵引式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机” 国家级项目入选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展示,这也是安徽省唯一一所入选年会参展的民办高校。

(三)师资队伍建设长足进步

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强化。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强化师德教育,规范教学行为,落实《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考评)工作实施办法》,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近年来参加师德师风考核1268人次。

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教师总量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学历水平大幅提高。目前,专任教师中硕博学位教师占比78.7%,高级职称占比32.5%,学历结构相对合理,学缘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自2013年以来,学校培养出教授5人、副教授95人、讲师和实验师252人、政工师40人。

教师培训力度不断加大。青年教师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362人、高校辅导员专项培训121人次、高校教师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310人次、高校骨干教师网络培训1057人次;青年教师国内外访问学者38人;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1456人次;参加校内培训讲座5520人次;国内外读博9人;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60余人,培养“双能型”教师241人。获批省教育厅“机器人应用能力及高新技术操作能力”双师素质培训基地,荣获“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五次荣获“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先进集体”。

教学团队建设初见成效。获批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教坛新秀8人、校级教坛新秀21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团队5个、校级教学团队10个;获省教育厅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资助项目立项34项;评选星级教师37人次,星级辅导员20人次。积极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说课、说教风、优秀教研室评选等活动,在全国高校数学微课教学设计比赛、安徽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比赛等大赛中屡屡获奖。

(四)科研创新能力逐渐增强

科研教学互相促进提高。成立18个校级科研创新平台,获批“电子信息工程”等4个省级特色及重点建设本科专业,出版《网络原理及应用》、《汽车文化》等11部国家及省规划教材,培育了“交通安全、智能控制、数字艺术、健康养老”等4个学科群;《学术研究》获批全国民办高校学报“十佳期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主要来自教师科研课题或研究方向,学生开展和参与各种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获540余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

科研成果取得多项突破。获批省规划办、省社科联、省教育厅等各类科研项目82项,横向合作项目8项;获省社科奖1项;发表论文1800余篇,被SCI、EI、ISTP等收录160余篇;出版著作14部,编写教材104部,其中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11部;获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67项,外观设计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6项;17件艺术创作作品入选国内外各种展览,获省级及以上奖励54项。

学术团队建设渐显成效。获批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名、后备人选1名;哲学社会科学团队获多项零的突破:获批省社科联创新发展研究项目3项,省社科奖1项;积极发挥省级与校级教学名师以及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中青年人才的核心骨干作用,培育了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管理和考核,优化了人才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

(五)办学特色培育渐显成效

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紧跟安徽省和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探索并形成了“院所合一”办学模式。学校依托集团下属企业资源优势,与集团下属各企业间深度合作,开展“自体产学研”;同时与集团外部企业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实施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开展“异体产学研”。组建了三联班、惠而浦班、百武西班、实创班等20个校企冠名班,与企业共建150余个实习实训基地。

优化内部治理机制。降低管理重心、减少管理层级、提升管理效益、发挥二级学院主体作用,推进并深入实施具有三联特色的“扁平化”管理改革。2014年全面实行二级学院建制,部分校领导兼任二级学院院长以及部门负责人。通过“扁平化”管理改革,优化了内部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构建保障教学质量的“三道防线”。逐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夯实质量保障第一道防线。构建了由六个子系统组成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巩固质量保障第二道防线。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尝试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第三道防线”,进一步加强科研、行政、后勤等服务师生的各方面的管理,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运行得到进一步强化。

国际合作交流逐步深入。学校先后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美国、德国等国多所大学等签订协议,推进中外联合培养、国外短期学习、国外实习、学生出国深造等项目的开展,使受益学生逐年增加。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亚洲教育与文化的交流合作。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亚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周年校庆期间,还举办了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私立大学校长圆桌会议,通过交流研讨,提升学校国际化品质。

(六)党建思政工作持续强化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学校党建工作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召开了中共安徽三联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持续开展“创先争优”、“党员承诺践诺”和“党员示范岗”、“学生党员示范宿舍”创建活动。近五年,校党委命名了102个“党员示范岗”、51个“学生党员示范宿舍”,表彰了19个先进基层党组织、226名优秀共产党员和47名优秀党务工作者,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保证。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坚持以重大节庆日、重要活动和重要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依托“三下乡”、“公益三联•大爱江淮”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和“竹稞大讲堂”,推动构建学校“十大”育人体系,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七)校园环境建设明显改善

校园设施建设大幅改善。顺利完成校区调整,购置并改造了亿华校区,新建了图书馆、GK两栋教学楼、交通工程学院实训楼、学生第二食堂、两栋连体学生公寓等校舍,改扩建了塑胶运动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体育场看台全部安装座椅,完成教学区道路改造,全面完善校园绿化,主校区、亿华校区学生宿舍全部翻新改造并安装空调,对所有食堂进行了文化主题餐厅升级。

数字校园建设不断提升。校园网主干采用了万兆核心、汇聚千兆上联到(主)干网络的架构,建成覆盖全校的有线网络和办公、生活区的无线网络,建成教务管理、学工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和资产管理等应用系统,建立了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等。引进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银符在线考试题库、环球英语多媒体资源库、软件通等优质数字资源,订购了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中文学术搜索数据库、维普期刊中文数据库。

平安校园建设成效明显。建设了校园网络安全工作站;加强人防和技防并举措施,实现全校监控全覆盖;实行安全目标管理,与全校各部门签订创建“平安校园”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安全层级包保责任,明确目标,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创新机制,突出重点,查改结合,有力地维护了学校的安全稳定,为学校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安全、和谐、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

(八)校园文化内涵日趋完善

和谐校园氛围日趋浓厚。继续秉承“厚德、博学、励能、树人”的校训精神,形成了“尚学、求实、大爱、创新”校风,“重德、博学、乐教、爱生”教风,“勤学、敏行、守信、致用”学风,以及“勇闯难关、拼搏向前;开拓创新、争创辉煌”的学校精神,加强报刊、门户网站、新媒体等文化阵地建设,隆重举办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中秋晚会等,重大活动佩戴校徽、奏校歌,增强了广大师生员工凝聚力和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校园文化活动持续深入。持续搭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着力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学术科技文化活动体系。围绕青年学生特点、关键时间节点、学科专业重点等,广泛开展文化艺术、主题教育、科技竞赛等活动万余次,各类获奖近千人次。持续做好社会实践“双百行动”和“万人行动”计划,组建国家级重点团队8支,获评国家级优秀团队2个,省级优秀团队3个,连续两年荣获安徽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

志愿服务品牌逐渐形成。成立校院两级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1.5万名大学生注册为志愿者,发展志愿服务基地128家,青年志愿者服务分队240支,志愿服务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培养大学生“爱心、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组织志愿者服务省市级各类大型赛事,向社会各界充分展示“公益三联·大爱江淮”品牌形象,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影响力,2016年安徽日报全面报道我校志愿服务工作,选拔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胡雪雯光荣当选团十八大代表,连续两年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所有成绩与工作浸透着全校师生的智慧和汗水,饱含着广大校友的深情厚意,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及金会庆校长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问题和差距。主要有:学科优势特色尚不明显;队伍质量结构不尽合理;科研创新能力较为薄弱;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等。

各位代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做重要讲话时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教育部首次召开的专门研究部署本科教育的会议,开启了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新征程。

各位代表,今后几年是学校全面推进专业评估和迎接审核评估的重要时期,也是按照“十三五”规划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促进内涵建设,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下面从以下七个方面就学校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进行说明。

(一)大力增强学科综合实力

1.加强引导,突出特色,以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深入推进“交通安全、智能控制、数字艺术、健康养老”等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完善学科建设激励约束机制,坚持循环评估及退出机制,保证学科建设的连续性、稳定性。

2.依托交通安全、服务机器人、数字艺术等协同创新中心和竹稞学宫、亚洲文化等研究中心,推进科研团队建设,发挥学科优势,为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繁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咨询服务、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3.以重点学科为突破点,以具有优势特色学科的学院为主体,联合具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积累办学经验和实力,加强条件保障,完善导师队伍和学术团队建设,积极扎实培育专业硕士学位点。

(二)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夯实学科基础课程,增强专业课程建设内涵,适当提高选修课比例,开发各类课程资源,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与质量评估机制。

2.继续深化校企二元育人机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发挥集团资源优势,优化校内资源配置,加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推进辅修专业及双学位,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突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

3.继续加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力度,做好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加强效益评估和成果转化;深入推动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突出教学内容选择、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方法手段与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系统创新;着力深化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多元性和过程化,强化考核效果;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

4.进一步巩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成果,有序开展院(部)、专业、课程及分环节等校内评估,积极迎接审核评估和省级专业评估,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打下基础,完善校内质保体系,筑牢质量保障“三道防线”。

(三)着力打造精干人才队伍

1.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逐步健全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评聘和奖惩重要依据,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2.进一步提升教师能力和水平,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多途径培养骨干教师,修订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让教师回归本分,潜心教学,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考核的主要依据。

3.进一步加快教学名师培育和梯队建设,加强对教研室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集体备课制和新教师、新课程试讲制,以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为引领,以教学研讨活动为纽带,创建跨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发挥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的集群优势,共同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

(四)不断增强科研创新实力

1.建立科研创新平台开放和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制度,发挥平台在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人才培养中的“孵化器”作用;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拓宽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渠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平台建设,积极培育省级平台;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做好建设与管理的服务工作,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学校学术风气健康发展。

2.以项目为纽带,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组建研究方向明确的科研团队;通过访学、企业挂职、参与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成果突出的青年教师;通过兼职、咨询、聘任客座教授等形式,吸纳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探索有利于团队发展的绩效考核模式,注重标志性成果和突出性贡献;健全重大项目申报的专家预审制,以重点科研团队为着力点,积极争取承担省部级与国家级科研项目、横向合作项目。

3.拓展国内、国际合作研究空间,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逐步提升海外研修的项目层次和师生规模;主动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争取主办或承办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拓宽《安徽三联学院学术研究》稿件来源渠道,提升稿件质量,积极与国内各大出版社、重点刊物沟通联系,努力为教师发表论文、出版著作搭好平台。

(五)深入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1.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共同开展“双学历”国际化人才培养。围绕学校“交通安全、智能控制、数字艺术、健康养老”四大学科专业群,重点加强与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的高校合作,积极申报“2+2”“3+1”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尤其是加强护理、计算机、机械、汽车、外语、动画等专业类的“双学历”教育,积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2.进一步加强与国外企业行业的合作,提升我校学子海外实习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学校举办者安徽三联投资集团建立的“中日”、“中德”项目,加强护士、护理、IT工程师、汽车维修工程师、动漫游戏开发工程师等日本、德国海外实习就业项目,提升我校毕业生的国际就业竞争力。

3.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师资”互访,提升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通过我校“亚洲文化研究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平台,加大教师海外访学进修、在职读博的选派力度,适时举办“中日韩”传统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一带一路”中日韩校长论坛、“动漫游戏国际研讨会”等,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办学经验,及时掌握热点学科专业的国际动态,努力提升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六)全面加强党建思政工作

1.强化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保证党员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与战斗力。完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强化党委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继续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优化教职工、学生基层党组织设置与评估考核制度,优化与行政、教学、科研、服务等单位对应的党组织体系;探索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社团,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不断完善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

2.突出作风建设,落实党组织在廉政建设方面的主体作用,健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强化监督检查,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追究制,切实履行党委主体责任,落实党员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牢记“三严三实”要求,纠正“四风”,延伸“两学一做”,深入开展各项纪律教育。

3.提高管理水平,发挥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学习交流,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领导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对课堂教学、讲座论坛、学术交流、学生社团活动等的管理,坚持用正确思想、先进文化占领学校宣传思想文化阵地。

4.建立健全安全稳定的综合防控体系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推进校园综合治理,切实保障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鼓励工会、教代会、共青团、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依照法律和章程,发挥各自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不断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

(七)切实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1.做好新增校园用地的总体规划,统筹两校区规划布局。加快主校区106亩校园用地等重大工程建设,做好人文景观的设计和规划,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景观和室外空间;逐步推进亿华校区二期建设。

2.完成教学区和生活区的网络改造,升级校园网带宽与校园“一卡通”,加强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系统、教学资源库以及校内有关应用平台的建设,根据实际建设好协同办公服务系统;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逐步打造数字化校园。

3.深化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确保社会优质资源,参与校园保洁、绿化、餐饮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全面增强后勤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建设,健全完善突发应急机制,确保校园稳定有序。

各位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和畏惧者”,建设“国内知名、省内一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最终实现“百年老校”办学理想,是全体三联人的追求和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需要我们全体三联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锐意进取;让我们共同努力,立足新时代,彰显新作为,为实现学校发展新跨越,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