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信息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公开栏目  教学质量信息

安徽三联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18-08-20   来源:安徽三联学院      点击:3959

前言

  安徽三联学院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主校区地处合肥大学城翡翠湖畔,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校园占地面积781亩、校舍面积31万多平方米,学校目前拥有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000余万元、馆藏纸质图书95万多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500余人。

  学校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民、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树立“生为本,师为根,质量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依法办校、专家治校、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治校方略,秉承“厚德博学、砺能树人”的校训,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坚持产学研结合。拥有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安徽省创业模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已在省内外建立就业和实训基地138家,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十三届平均一次性就业率达97%以上。2004、2008、2009、2010年先后四次被授予“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1、2012年连续两次被授予“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荣誉称号。2013年荣获“安徽省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5A单位”。2014年荣获“合肥市经济开发区优秀人力资源输入基地”、“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称号。2014、2015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学校现有交通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财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外语学院、护理学院和机器人工程学院,以及思政部、基础部、体育部、图书馆等教学及辅助单位。培育了“交通安全应用技术、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数字艺术”等协同创新中心,“亚洲文化、剪纸艺术、贸易与竞争政策”等研究中心;牵头成立安徽竹稞学宫文化研究中心。其中“交通安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承接单位,剪纸艺术研究中心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

  学校目前开设本科专业38个,高职专业7个,其中市场营销、交通运输、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英语、环境设计等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英语、电子信息工程、动画、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商务英语等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交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动画等专业为省级新专业建设专业。《新编实用英语拓展教程》、《新编实用英语》、《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经济法》、《新活力旅游英语》、《英语(第二版)扩展教程1》、《ASP.NET程序设计项目教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市场营销学教程》等为国家及省规划教材。“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8项为省级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等13项为省级质量工程重点教学项目,“软件技术实习实训中心”为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校长金会庆教授(省级教学名师)领衔的“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团队为第一批省级教学团队,此外学校建有财务管理教学团队、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机械工程教学团队、交通安全教学团队等省级教学团队。

  办学定位是:以工为主,管、经、艺、文、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兼顾专科教育,适时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立足合肥,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努力将学校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为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建立起就业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学校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和全国就业创业工作暨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编制和正式发布《安徽三联学院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内容包括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就业质量相关分析、就业工作举措和特色、就业发展趋势分析、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五部分;数据来源于三个方面:

1.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17年8月31日。使用数据主要涉及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就业率、毕业去向、就业流向等。

2.《安徽三联学院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表》。调研面向全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使用数据涉及就业相关分析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部分。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调查问卷》。调研面向本校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使用数据涉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及能力评价等部分。

 

第一篇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安徽三联学院2017届毕业生共3776人,其中专科毕业生1063人,本科毕业生2713人。本科毕业生的结构如下所示:从性别构成来看,女生129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47.81%;男生1416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52.19%,男女性别比为1.09:1,男生比例偏高。从生源地构成来看,省内生源为主,共2654人,占比为97.83%;省外生源59人,占比为2.17%。

二、毕业生的学院及专业分布

学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分布在8个学院27个专业,其中财会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人数相对较多,占比分别为24.88%、19.50%、12.05%和11.65%。具体分布详见下表。

 

表1- 1  2017届本科毕业生的学院及专业分布

学院

人数

比例

专业

人数

比例

交通工程学院

259

9.55%

安全工程

51

1.88%

交通工程

135

4.98%

交通运输

93

2.69%

机械工程学院

316

11.6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24

8.26%

汽车服务工程

92

3.39%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529

19.5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17

8.00%

电子科学与技术

63

2.32%

自动化

66

2.43%

电子信息工程

93

3.43%

通信工程

90

3.32%

计算机工程学院

166

6.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

4.05%

网络工程

56

2.06%

财会学院

675

24.88%

会计学

406

14.96%

财务管理

269

9.92%

经济管理学院

327

12.05%

国际经济与贸易

96

3.54%

经济学

73

2.69%

市场营销

67

2.47%

物流管理

91

3.35%

艺术学院

262

9.66%

服装设计与工程

34

1.25%

摄影

8

0.29%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25

0.92%

动画

25

0.92%

环境设计

25

0.92%

视觉传达设计

100

3.69%

数字媒体技术

45

1.66%

外语学院

179

6.60%

日语

42

1.55%

英语

137

5.05%

说明:因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各分项占比之和可能存在±0.01的误差。

数据来源: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

三、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就业率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需求程度的重要指标和参考依据,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一)总体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截止到2017年8月31日,学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为2713人,初次就业人数为2631人,就业率为96.98%,基本实现充分就业。从去向构成来看,毕业生以“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为主(94.21%)。

表1- 2   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及毕业去向分布

毕业去向

人数

比例

就业率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

2556

94.21%

96.98%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21

0.77%

升学

48

1.77%

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

1

0.04%

出国(境)

1

0.04%

国家基层项目

1

0.04%

应征义务兵

2

0.07%

待就业

82

3.02%

-

 

注:就业率=(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人数+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人数+其他录用形式就业人数+国家基层项目人数+升学人数+出国(境)人数+应征义务兵) ÷毕业生总人数×100%。

数据来源: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

(二)各学院就业率

截止到2017年8月31日,学校各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处于93%以上,保持较好就业态势;其中计算机工程学院(100%)、交通工程学院(98.84%)、艺术学院(98.47%)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位居前三。

表1- 3   各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布

学院

毕业生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交通工程学院

259

256

98.84%

机械工程学院

316

314

94.96%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529

513

96.98%

计算机工程学院

166

166

100%

财会学院

675

641

94.96%

经济管理学院

327

316

96.64%

艺术学院

262

258

98.47%

外语学院

179

167

93.30%

合计

2713

2631

96.98%

 

数据来源: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

(三)各专业就业率

截止到2017年8月31日,学校各专业2017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处于93%以上;其中学校省级特色及重点建设专业如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均在93%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继续保持良好,彰显学校特色专业的就业优势地位。

表1- 4  2017届本科毕业生各专业就业率分布

学院

专业

毕业生人数

就业人数

比例

交通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

51

51

100.00%

交通工程

135

132

97.78%

交通运输

73

73

100.00%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24

222

99.11%

汽车服务工程

92

92

100.00%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17

203

93.55%

电子科学与技术

63

63

100.00%

自动化

66

65

98.48%

电子信息工程

93

92

98.92%

通信工程

90

90

100.00%

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

110

100.00%

网络工程

56

56

100.00%

财会学院

会计学

406

386

95.07%

财务管理

269

255

94.80%

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96

96

100.00%

经济学

73

73

100.00%

市场营销

67

61

91.04%

物流管理

91

86

94.51%

艺术学院

服装设计与工程

34

34

100.00%

摄影

8

8

100.00%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25

25

100.00%

动画

25

25

100.00%

环境设计

25

25

100.00%

视觉传达设计

100

96

96.00%

数字媒体技术

45

45

100.00%

外语学院

日语

42

34

80.95%

英语

137

134

97.81%

合计

2713

2631

96.98%

 

 

数据来源: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

四、就业流向

针对毕业去向为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国家基层项目和应征义务兵的本科毕业生进一步统计分析其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行业及就业职业分布;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一)就业地区分布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安徽省合肥市内(52.98%)和其他市县(25.05%);长三角区域(除安徽省外)次之,占比为14.75%。从统计数据来看,78.03%的毕业生都在我省就业,毕业生的去向和学校立足合肥,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的定位一致。

(二)就业单位分布

学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主要流向单位类型为企业,其中其他企业(民营企业为主)占比最高(85.90%);其次为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占比分别为4.68%和4.60%。

(三)就业行业分布

学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行业流向多样化,其中主要集中“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分别为17.45%和15.32%,这和我省近两年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有关。

(四)就业职业分布

学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职业主要为“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所占比例为10.54%;“工程技术人员”(10.00%)、“其他专业技术人员”(9.50%)和“商业和服务业人员”(8.53%)次之。

第二篇 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从“学生”和“用人单位”视角综合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可以较全面的了解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及其竞争优劣势。其中,毕业生对自身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包括薪酬情况、目前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情况、目前工作胜任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指标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评价和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素养的满意度评价。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一、薪酬水平

薪酬区间:根据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表中“您工作的平均月收入(元/月)”一栏的统计,学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薪资主要集中于2500-3500元/月之间(41.29%),3500-4500元/月次之(24.05%);超过4500元/月和低于2500元/月的比例差别不大,分别是18.39%和16.36%。

期望薪酬:根据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表中“您对从事的工作薪酬的满意度是”一栏的统计,学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89%对薪资的满意,其中34%对薪资很满意,55%对现有的薪资一般满意,只有11%的人对现有的薪资比较不满意。

综上可知,虽然2017届本科毕业生对收入满意占比达到89%,但是比较满意的程度只占34%,收入水平还有待提高,究其原因可能与本科毕业生初入职场,工作经验较为欠缺,相关技能有待提高等方面有关;而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技能的熟练,毕业生的收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此外,针对这一差距,学校也将继续加强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其形成合理的薪酬观和良好的职业观。

二、专业相关度

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方面可以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会造成专业人才培养的浪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毕业生个人职业的发展。调查了解本科毕业生目前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情况,其评价维度包括“与所学专业很相关”、“与所学专业比较相关”、“与所学专业一般相关”、“与所学专业不相关”、“与所学专业很不相关”;专业相关度为选择“与所学专业很相关”、“与所学专业比较相关”和“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学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为77.13%;其中“与所学专业很相关”占比为17.58%,“与所学专业比较相关”占比为31.80%,“与所学专业一般相关”占比为27.74%。可见学校专业设置比较符合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

为进一步掌握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专业不相关的情况,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满意度调研中,开展了就业岗位与专业不相关的原因分析,根据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表中“您从事专业不相关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一栏的统计,设置了6个维度,具体分布情况见下图,从统计可以看出,就业岗位与专业不相关的毕业生中,机会太少、个人兴趣和不符合岗位要求占据前三位,分别为29.13%,28.74%和18.90%;岗位不相关的毕业生中8.27%因为收入的原因选择与专业不相关的岗位,11.02%的毕业生因为工作环境的原因选择与专业不相关的岗位。主观原因(指个人兴趣、收入待遇和工作环境)占据了48.03%。

三、工作满意度

对2017届本科毕业生调查其工作满意度的情况,包括工作内容的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实际中“很不满意”占比非常小,合并到“不满意”中,具体见下图。2017届毕业生中对自己工作满意的占比达到97.35%,其中比较满意的占比达到57.51%。

对2017届本科毕业生调查其工作内容满意度的情况,包括工作内容的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2017届毕业生中96.91%的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满意,其中比较满意占比达到51.63%。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将毕业生质量测量的主体放到用人单位身上,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毕业生的质量,进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安徽三联学院针对录用本校2017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评价、毕业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素养的满意度评价。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评价: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调查表中“贵单位所录用的我校毕业生在单位的工作表现”一栏的统计,学校2017届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94.32%的用人单位均认为本校毕业生工作表现“好”;仅有5.68%的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工作表现“一般”,无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工作表现“较差”。

毕业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素养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95%的用人单位均对本校2017届毕业生综合素质感到“满意”。此外,各项能力素养“满意”占比均在90.00%以上,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满意”占比位居前几位的能力素养分别为“协助精神”(96.33%)、“责任感”(95.35%)、 “工作态度”(94.91%)、“思想表现”(93.92%)和“适应能力”(92.04%)。

第三篇 就业工作主要举措

2017年我校根据国家、省教育厅的政策文件精神,大力创新毕业生的就业模式,牢固树立“以生为本”观念,理清工作思路,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整体水平,现将我校今年的具体就业工作举措提炼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就业“一把手”负责制,就业纳入扁平化考核

学校和各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程,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成立了以执行院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二级学院领导亲自抓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了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就业各项措施的落实,提升了就业质量。根据学校扁平化考核工作的安排,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二级学院扁平化考核,就业创业做为我处的重要依据之一。就业创业工作同时被纳入学校辅导员年度考核中。

二、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全面开展就业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组织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校领导、二级学院执行院长和学管副院长参加会议,学习上级文件、部署本校就业工作。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培训会,指导和培训辅导员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面向中小微企业,面向城乡基层服务一线,面向西部边远地区建设一线就业,鼓励本科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社区、军队国防、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等基层工作岗位大展宏图。

组织召开大型校园双选会2场和专场宣讲会100多场,遴选优质企业进校园招聘毕业生。聘请企业高管、人事专员、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专题讲座,引导和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促进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网站、手机短信、电子邮箱等发布就业信息,跟踪本科生择业和签约情况。

三、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学校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市场为导向,服务社会,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努力造就社会需要、企业欢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学校根据市场发展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新专业,调整和提高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全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针对本科和专科的不同办学层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着眼点,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特别强调“三个增强”:一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二是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全面推行本科生“双证制”和多证制。学校在与企业合作中开展专业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三是增强学生国际视野和应用能力,学院通过校际合作,鼓励学生出国深造和出国就业。

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学生就业渠道

学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动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就业工作,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培训。2017年组织学生参加创业模拟培训人数为300人。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和就业工作开展。除各学院积极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外,组织开展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就业指导教师教学大赛、昆山花桥杯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推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学校完善了校级孵化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启动了孵化基地项目入驻工作,遴选优秀项目进驻校级孵化基地,推荐优质项目到校外孵化基地。

五、实施精准帮扶,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针对毕业生家庭困难的情况,开展了困难毕业生就业补贴申请,为2017届毕业生中120多名毕业生申请困难补贴9.8万多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毕业生求职中的经费问题。开展了未就业学生情况统计,分析未就业的原因,对于有就业意愿的学生,遴选优质企业推荐介绍。邀请肥西县国地税到学校开展毕业生创业政策讲座,帮助创业学生申请创业资助。

第四篇 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据统计,我国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20万人,比2017届增加25万,再加上仍在求职择业的历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根据本科毕业生统计数据及相关调查,对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做出以下分析:

一、本科毕业生规模增加,毕业去向呈现多元化趋势

学校历来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人才培养上以市场需求和就业需求为导向,采取各种有力就业措施,促进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在本科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学校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中有升,始终保持在90.00%以上,就业状况良好。毕业生去向有就业、创业、出国、考研、参军等,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近两年,其中考取了国内重点大学研究生比例有所上升,自主创业率也有所提高。

二、服务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将吸引毕业生

安徽省内(合肥市及其他市县)为本科毕业生就业主战场,从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区域的分布来看,我校毕业生在合肥市就业的比例稳定在50%以上,省内其他县市达到25%,总体上来说,75%以上的毕业生将在省内就业。学校将积极拓展省内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引进优秀的企业来校招聘人才。这一地区流向与学校“立足合肥,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相契合,为安徽及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从学生的就业单位的行业分布来看,覆盖了“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批发和零售业”、 “金融业”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其中“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始终保持较高流向,该类产业将是2108届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

三、服务中小微企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

民营企业为历届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一方面,这与我国近年来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及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逐渐发生转变。这一就业布局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即致力于培养“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的应用型人才”相契合。由此亦可预见,我校本科毕业生对于单位类型、单位行业的选择将越来越宽泛、多元,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将进一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发展也将逐步紧扣办学定位。

四、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依托安徽省地方经济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学校近两届本科毕业生总体收入水平呈现平稳上升趋势。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薪酬明显较2016届有大幅度的提升,这一变化与国家当前大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有关,也与用人单位的薪酬体系和学校的应用型人才改革有关。同时,2017届毕业的薪酬满意度和工作内容的满意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整体可以预见,今后毕业生的薪酬的待遇和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将稳步提升。

第五篇 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学生对其对母校的教育教学评价对学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培养方案的完善及课程设置的改进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为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学校向应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课程设置评价、教学计划安排评价、实践教学安排评价、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及就业服务评价。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一、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安徽三联学院具有多学科综合的优势,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较高。调查结果显示:2017届本科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为96.88%,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7.14%,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为93.53%,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有待提升的环节。学校将通过问卷或者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的调查,微观细致了解以及进一步分析用人单位对我校本科生的评价,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丰富课程内容、完善培养模式、注重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等,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互动机制。2017年,我校结合各个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岗位的专业对口度情况,切实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对于专业对口度低的专业,做出了有效措施改善以及加强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校地处合肥经开区,适合我校本科生的企业较多,学校要继续鼓励本科生到辖区内就业,同时要结合本科生就业状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二、对招生和专业设置的影响

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能相对直观地反映出专业的社会需求和社会认可度,并且直接影响着专业填报的热度;专业相关是衡量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有效程度的重要指标,反映的是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差异。因此,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对招生方案以及后期人才培养环节的反馈,建立专业设置、建设和监测管理机制,增强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形成就业与招生的联动发展格局;同时,学校通过多次实地走访和调研用人单位,了解分析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并将调研结果和就业状况反馈至招生、教学和人才培养部门,帮助学校各部门更加详细地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和各二级学院本科生去向、薪酬水平、地域分布等具体情况,为招生、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调整提供数据参考,进一步完善了安徽三联学院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全过程就业服务机制。

结语

高校毕业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关乎社会安定稳定。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经济走势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危机的影响还在不断发酵;国内经济发展呈现出结构调整阵痛期、发展转型减速期、大规模刺激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由此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2017年,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委、行政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各单位的通力配合、密切协作,实现了毕业生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就业质量的进一步提升。2018年,我们将继续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精神内核,紧密围绕国家关于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统筹规划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全员参与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持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全力以赴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为安徽三联学院创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增添新的力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校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在学校领导关心和指导下,在就业工作部门和各部门的配合努力下,以集体的智慧和合力,不断开创具有安徽三联学院特色的就业工作新局面。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严峻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有力的措施,坚持学生为本,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鼓励更多毕业生自主创业。